6月8日晚,由我校土木與規劃學院副教授李海榮主講的“經典精講”之“詩意的園林”在博學樓知行講堂(117教室)開講。學校黨委委員、副校長費虹到場聆聽。
李海榮從詩意和園林的概念、園林與詩意的聯系、文化景觀的載體、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園林追求的意境之美五個方面展開講座。
“詩意是詩人用一種藝術的方式,對于現實或想象的描述與自我感受的表達?!崩詈s通過對《江南春》《靜夜思》等詩詞中描寫場景的詩句的分析引出了講座內容。李海榮介紹,園林是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人為改造地形、種植樹木花草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游憩境域。她借用風景園林LA專家郭明的一段訪談內容闡釋一切景語皆情語,園林不僅是創造新的宜居環境,更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當詩意遇到園林時會怎樣呢?”李海榮以提問的形式引發在場師生思考,并舉山西洪洞縣以槐樹記思鄉之情的枯木景觀的例子說明文化與景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關系。正如滕王閣的景觀與《滕王閣序》間,好的園林景觀給詩人提供靈感創作詩詞,詩詞的出現也給了建筑靈魂,如蘇堤、斷橋殘雪、頤和園等中國山水園林景觀所體現出的“一池三山”的園林模式,園林建設者在造園時采用聯想的手法,利用山水交融的景觀提高了園林所帶給人們的愉悅感,具有人與自然和諧、有山有水、寫意的特點,體現了園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李海榮認為,大自然是創新思維的來源,多觀察生活中的景觀,養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能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園林是藝術的產物,不論中國還是其他國家?!崩詈s說,世界園林有中國(東方)、歐洲、西亞(伊斯蘭)三大體系,受不同文化的影響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的意境之美。世界發展至今,不同建筑文化間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有山有水的中式寫意園林、體現空寂文化的日式園林、具有形式感的丹麥現代景觀等豐富了世界園林文化,像圓明園一樣中西合璧的建筑越來越多。這樣多元交流的文化也影響了我校的校園建設,我校中式的山水園林中也加入了部分西式元素,使學校的山水風光更加秀麗宜人、與時俱進。
費虹作總結。她說,李海榮精彩的講演為我校2022年上半學期的“經典精講”與“科技講壇”系列講座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至今我?!敖浀渚v”與“科技講壇”系列講座開設已有4年,是我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部分師生在“經典精講”與“科技講壇”的交替進行中逐漸成長。費虹希望,在今后的“經典精講”與“科技講壇”系列講座中,同學們要多積累知識,積極提升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為校園的文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供稿/大學生記者團 胡興潔 李華銀 編輯校對/王良豪 審核/張瑾 陳挺)
講座現場